城市里桥下空间,往往因杂乱、闲置、功能单一等问题被忽视,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难点。近年来,西城区持续推进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,目前已完成4处桥下空间整治提升炒股配资网站识必选,曾经的“边角料”地带逐步焕发新生。近日,记者来到官园桥和广安门桥下空间,发现这里已成为城市的“金角银边”,尤其在为民服务方面发挥出显著功效。
广安门桥下新增停车位
绿色人行步道上标识明显
规划有度关注居民停车诉求
官园桥作为西城区北部区域交通的关键节点,周边商务办公与居民生活区密集,停车需求突出。今年,北京静态交通安达停车管理有限公司对3处桥下空间进行升级,工作内容包括拆除原有管理用房及护栏,同步实施地面挖掘、线路管路入地、强弱电改造、沥青铺装等工程。
近日,记者走进桥下空间,看见全新的景象:原本封闭、杂乱的管理用房和高高的灰色护栏已经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绿植花箱和规划有序的停车区域,其中还贴心地设置了残疾人专用车位。停车场内部道路分为机动车流线和人行流线,绿色的人行步道清晰指引着行人安全通行,避免了与机动车交叉通行带来的安全隐患。车辆驶入停车场后,司机师傅可按照地面箭头指引方向寻找空余停车位,十分方便。道路两旁一排排反光锥形筒有序摆放,不仅规范停车秩序,也强化了安全防护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便民服务方面,桥下还专门设置了“便民服务柜”,里面配备有应急工具和基础医药用品,为车主和过路市民提供帮助。
改造后车位利用率显著提升,有效缓解了周边“一位难求”的停车困境。“我们原来车都只能停在胡同里或者马路边,每天早上都要早起挪车,还得担心被贴条。”家住官园桥附近的王女士告诉记者,“现在桥下停车场对我们开放,和路侧停车优惠政策一样,大家都能接受,再也不用为停车发愁了。”
功能复合满足城市发展需求
广安门桥下空间是西二环的重要节点,桥下空间横穿广安门外大街与广安门内大街,周边既有居民区,也有广安门医院、各类单位,既要满足交通流线的畅通,也要兼顾就医、生活等多样化需求。
记者探访时发现,在广安门桥下停车场,所有车位均用白色标线规范划分,无障碍车位紧靠出入口,极大方便了患者出行。停车场新设了人行专用通道,并在出口处与路面斑马线直接衔接,专用通道地面漆成绿色,醒目的行人标识和箭头为步行者指明方向。出口两侧以绿植花箱作围栏,自然过渡至人行道和主路,实现了人车分流,不仅提升了安全性,也让行人的出行更加顺畅便捷。相关负责人介绍,施工方设计之初就高度重视安全问题,桥下新建的人行出口,极大提高了行人通行的便捷性与安全性。同时,停车场设有专职管理人员,确保高峰时段的有序进出和指挥。
此外,广安门桥下空间内更新了9个场地照明LED节能灯,夜间亮度均匀柔和。24个摄像头实现全天候、无死角安全监控,所有线路全部入地,消除了以往电线杂乱的视觉干扰,让环境更加整洁美观。桥下空间还根据实际需求,单独划定了非机动车停放区,满足骑行市民的日常需要。花箱式绿化代替高护栏,既保留了隔离功能,又有效提升了视觉舒适度。
广安门桥下空间的管理机制也同步升级。通过与多部门协作,实现桥下空间的长效管理。改造后的广安门桥下,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停车难、交通乱等老大难问题,更以“金角银边”的品质融入城市生活,为西城区打造了一处宜居、便民、安全、景观多元的样板空间。“停车方便多了,环境也更整洁安全,步行出来直接接上斑马线,尤其对我们老人孩子来说太贴心了。”家住附近的居民说道。
记者了解到,为进一步规范桥下空间使用管理,巩固整治提升成果,北京市印发《北京市桥下空间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。《办法》通过明确部门职责、完善监管体系、细化管理要求,构建起桥下空间管理的长效机制,为实现桥下空间长期安全、有序、规范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。未来,越来越多的桥下空间将从城市“被遗忘的角落”变身为服务市民、点亮生活的“金角银边”,让市民感受到精细化治理带来的温度与便利。
记者付善元文 姜灏摄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作者:北京西城官方发布
升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